首页 首页 >  文章资讯

航旅纵横们的社交梦迫降,但出行领域不会就此消停

发布者:用户18******342    发布时间:2018-06-13 18:28:14    浏览次数:68次

  自1月16日民航局发布《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PED)使用评估指南》的5个月后,首个机上WIFI的应用场景,竟是以这样的方式闯入公众视野。

  第三方值机平台航旅纵横,在近期悄然上线了“虚拟客舱功能”,更新后的版本新增了“可查看同机人主页”功能,用户在航旅纵横APP选座时,能查看到其他乘客的个性标签和飞行轨迹;同机乘客可发起群聊,而想与某个人聊天,可在其主页底部看到私聊功能。

  对于绝大多数航旅纵横的用户来说,这一新功能是从6月11日一篇自媒体文章中得知的,在滴滴顺风车社交梦碎、扎克伯格因FB数据泄露屡次站上听证会的当口,航旅纵横此举无疑激起极大抵触情绪。

  其一,没有弹窗提示,未经用户同意,热力图和私聊功能默认开启;其二,当你着急想关闭这一“贴心功能”时,却发现找不到途径,隐藏之深足以写个攻略;其三,当你对这个APP彻底失望想注销账户、删除个人信息时,需要向航旅纵横提供身份证照片,用隐私数据换取隐私数据的删除(不禁想起前几天退ofo押金,客服同样告知上传身份证照片)。

  在一片舆论声讨中,航旅纵横于昨日下午在官微做出回应,已将个人主页设为默认关闭状态,然而这份声明并没有看出任何想要放弃社交的打算。声明指出,虚拟客舱的核心思路是探索当机中的用户都在线的情况下出行服务有哪些创新,社交,这个能将自身流量最低成本转化的方向,是它的第一步探索。

  航旅纵横微博声明

  空中的万亿生意,第三方工具只能干着急

  航旅纵横有着不得不做社交的理由。

  民航局统计数字显示,2016年国内民航旅客运输量超过4.88亿人次。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航线时间约为2.5小时,这也就意味着,每年中国人大约有超过10亿小时在飞机上。

  这是个任谁都无法忽视的市场,尤其当线上流量饱和,线下场景变得炙手可热。

  在这一轮流量掘金中,航空公司冲在前面:比如几年前国航便成立了“空中互联网产业联盟”,拉京东、优土、新浪等互联网公司入伙;海航控股去年收购喜乐航后,拓展了滴滴、乐视体育、罗辑思维等合作方……

  广告、内容、网上购物、本地生活……各家都在拉拢合作伙伴充实自己的机上屏幕和APP。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让用户把卸载的XX航空APP再装回来,实现从工具应用到服务平台的跃迁。

  于是,第三方值机工具就很尴尬了,一方面没有航空公司的资本实力,无法通过投资收购补足自己的生态链;另一方面,改造一架飞机装备WIFI的成本约在700万元,这笔由航空公司承担的不菲成本,自然要设立些壁垒,近期便有南航、国航、东航、海航等叫停第三方值机、选座服务。

  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航旅纵横们只好选择“离钱较远”的社交作为突破口,试图在10亿小时中分一杯羹。社交能延长用户停留App的时间,这就为日后添加其他功能提供了可能;对于积累了海量乘客数据的值机工具来说,社交也是最容易实现的,简单到可能就是释放一些“标签”;社交也最容易讲个好故事,故事背后的隐喻都心照不宣。

  “出行社交”的致命吸引,平台绕不开

  空中的社交尝试刚刚开始,其他出行场景下的社交幻想已经破灭。

  “搭顺风车遇某公司老板,应届生车上面试入职”,“创业者与司机聊项目,不想司机竟是天使投资人”……在滴滴顺风车最初编制的“美好故事”里,不乏此类正能量满满的宣导。在滴滴看来,当C2C的共享出行变成B2C的网约车后,承载着原始共享概念的顺风车,赚不了快车专车那份钱,既然司机不图钱,就来点社交属性吧。

  更加旗帜鲜明做出行社交的嘀嗒出行,在联合易观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社交出行市场白皮书》中指出,2017年第1季度中国互联网社交出行订单量前10名里有7名女性。而该报告同样指出,车主以男性为主,女性车主占比不足10%。

  其结果是,6月初,交通部、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滴滴顺风车车主审核增至6道防线,嘀嗒出行也宣布暂时关闭结伴频道。

  网约车之外,公共交通领域也不乏出行社交的探索者。早前便有做公交出行工具的创业者对新芽NewSeed表示,其商业模式是工具获取流量,社交增加黏性,同城广告变现。同一公交车的人可以聊天,本地商家可以根据位置将广告卡券推送给就近站点下车的人……只是让人疑惑的,是究竟有多少老头老太在搭公交时会用手机聊天?

  出行APP为何纷纷扎堆社交?

  网约车没有出现之前,我们也常给出租车司机贴标签,诸如“北京的哥爱聊国家大事”、“天津的哥聊天就像说相声”、“西安的哥最操心乘客婚事”等。在“途中”这样一个单一场景里,交流是不可避免。当互联网公司进入出行领域,他们发现司机和乘客在平台完成下单支付等操作之外,跟平台不再产生别的关联,这怎么行!要延长用户使用时间,那就把线下聊天搬到线上吧。

  然而出行社交只是看起来美好的模式,在现实中处处是坑。

  首先,安全问题可能是个靠技术和审核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习惯的社交方式,在线上即可完成社交的过程和目的,而想要发展到网友见面,都是自发自愿,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平台完全可以撇开关系。

  而出行社交是先线下见面,此后再线上社交(与乘客,或与车友),其中各个环节都与平台相关。这意味着平台要把控的环节更多,也更容易陷入争议。

  其次,出行场景下的社交真的算社交吗?出行是个碎片化、随机性强的过程,陌生人社交的本质在于关系的发现与建立,且不论短短不足一顿“相亲饭”时间的车程能否完成发现与建立的过程,就一方怀有社交目的而另一方没有,其中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就无法弭平。让乘客归于过客,让尬聊归于避免尴尬和疲劳,或许才是出行中“交谈”的意义。

  所以航旅纵横们,飞行中不是只能社交,也许还可以写写稿。

http://online.xywy.com/zzdxb/dxzy/

http://online.xywy.com/zzdxb/dxyc/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335760480@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删除处理。 以上内容均为网友发布,转载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